很多爸爸媽媽會問我:「要怎麼管教孩子呢?」,他們也很煩惱:「該不該體罰孩子呢?」
我們不都是這樣被打大的嗎?今天也沒有哪裡不好啊?為什麼還是要推動『零體罰』呢?
每次講到這裡,我都會想到一個三四年前遇到的案例。那是一位四年級的小朋友,媽媽帶他來教室找我,「老師,我實在沒辦法了,這個孩子太不聽話了,我真的是氣到不行!」
「他怎麼不聽話呢?」我問。
「以前每次他做錯事打一下就好了,結果昨天我要打他,他竟然把手伸出來,跟我說,『媽媽你打啊,你打死我好了。』他怎麼可以說這種話?!」
是呀,哪個媽媽會想要打死自己的小孩呢?所以,這時應該要停下來想想,為什麼孩子會這麼說?
其實孩子是在跟父母挑釁,因為他知道忍完媽媽這一頓打就沒事了,在彼此傷害的同時,孩子並不了解他為什麼要被處罰,他看到的只是『打』這件事,但卻無法連結到自己所做錯的事情,更不用提認錯以及誠心地接受處罰了,他根本沒搞懂自己為什麼會被打呀。
所以我告訴這位媽媽,孩子不是不能打,而是要打也要打到心裡面;重點不是處罰,也不是處罰後聽到孩子說抱歉,而是要孩子擁有認錯以及面對錯誤的善後能力。例如杯子破了,不是要罵孩子怎麼如此不小心,而是要讓他知道,如何拿掃把把破杯子掃起來。
「你可以繼續處罰孩子,但請不要再用打的,把打改成罰站,也不用站太久,十秒就好。」我也請這位媽媽數完後,問孩子「為什麼要被處罰?」如果答不出來再繼續站十秒。
罰站十秒相當簡單,許多家長聽完後都跟這位媽媽一樣露出困惑的表情:「啊,老師,這怎麼會有效?」,不過效果這種東西,其實常常出現在我們想像不到的地方。
與媽媽溝通完畢後,我把孩子帶到另外一間房間,並請他罰站;十秒後,我問他,「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被處罰嗎?」
孩子不說話。再過了十秒、好幾個十秒,他總算開口了。
「因為媽媽不喜歡我,媽媽想打我。」
「可是今天不是媽媽處罰你,是老師處罰你,你再想想為什麼好嗎?」
「不知道。」孩子不一定會知道為什麼,更多的情況是他們好好想了也還是不知道,這時,就是我們可以說給他聽的時候了。
「因為你讓媽媽難過,媽媽也想好好愛你,可是你說這些話讓媽媽生氣了,他很難過,所以今天媽媽把你帶到老師這邊,讓老師處罰你,跟你說話。你也不想要媽媽難過吧?既然這樣,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,要怎麼樣讓媽媽開心、不生氣好嗎?」
我跟這個孩子前前後後討論了一個小時左右,最後我和他說:「來!幫老師一個忙,今天回家好好寫作業,不過不要給媽媽看,明天帶來給老師看。」
孩子同意以後,我也再次和這位媽媽溝通,請她不要看孩子今天的作業,明天再過來一趟,把作業交給我檢查。
處罰已經讓這兩位母子產生隔閡,不只孩子有壓力,媽媽也是。因此我要把兩人之間的壓力物質拿掉,讓彼此重新冷靜一下。同時,我也請這位媽媽回去幫忙做一件事:讚美孩子。
「要讚美他什麼?」
「什麼都可以呀!他有什麼是值得你讚美的嗎?」
「沒有呀,他亂七八糟的,你看他,衣服都穿成這樣,東拉一塊出來、西掉一塊,邋遢死了!」
「那你就跟他說,你穿得好有型,好嗎?」
「很難耶,老師。」
「沒關係,你就試試看,說不定他會覺得有點糗,默默地把衣服穿好,這時你就立刻加碼,跟他說,『哇!你穿得好帥喔』。」這位媽媽勉為其難地答應了。
到了隔天,孩子果然功課還是寫得亂七八糟,但是衣服好像比昨天整齊了一點。
「哇,媽媽,他今天好帥喔。」
「嗯,大概吧。」
「媽媽,我今天要再麻煩你一件事。請你今天回去之後,每天早上起來開始對著鏡子說一句讚美自己的話,任何話都可以,頭髮很澎可以說:『原來我頭髮這麼澎呀』,長青春痘可以說:原來我還青春呀。很早起送小孩也可以說:哇!我真棒,可以這麼早起呀。
隔些日子我又請她讚美老公。不到一個月的時間,媽媽就跑來跟我說:「老師,我老公昨天回家送我花,還說要帶我去吃大餐,你說他是不是外遇了,想要彌補我?」
我笑著和這位媽媽說,她老公不是外遇,是再次愛上她了。這位媽媽沒有意識到,短短三個月裡,她變漂亮了,孩子也變得開朗了。我發現孩子整個眼睛都是亮的,對事情變得主動,開始對身邊環境產生興趣,想去了解各式各樣的新事物。
📣📣📣更多臨床故事,請見「請問阿鎧老師」
網路購買傳送門>>> 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69825